第一重:徹底砸鍋,完全無腦,模式化嚴重,最近的例子就是去年的那部《愛情無價》Love Don't Cost a Thing;
第二重:這是一個最普遍的層次,大部分的青春片也就修煉到此,無害但有趣,1999年的《窈窕美眉》(She's All That),2000年的《求愛行動》Whatever It Takes,比這再稍稍高了那么一些并能弄出些體會的要算是《對面惡女看過來》(10 Things I Hate About You)與《美國派》;
第三重:真實得能撞青春一下腰的,有能力定義一代人的,譬如John Hughes的全部作品,上世紀80年代的《開放的美國學府》(Fast Times at Ridgemont High),90年代的《獨領風騷》(Clueless),它們的主題設定極具普遍意義,每一個正在經(jīng)歷或走過青春的人無法回避,即便歲月的流逝與時代的進步也不能使之褪色。